第一百四十七章 点把火
如楠在如枫入朝鲜的时候被派去了辽阳,二人也是足足两年未见,刚一见面,如枫很是高兴,便没管那套上来一个拥抱,又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:“好小子,又健壮了些。”
如楠见到兄长,也是百感交集,笑道:“哥,我也不是小孩子了!”
这时如楠像是想起了什么,说道:“哦,对了,大哥,我来给您介绍一下,这位是辽东巡抚李植李大人。”
‘额,坏了,把这事忘了。’如枫真想拍自己脑袋一下,光寻思辽东有总兵和都指挥使,竟是忘了辽东还有巡抚一职,可能是高兴过头了,也不看看在场都谁穿绯红色的官服。
“哎呀,李大人,失敬,失敬,是在下的疏忽。”如枫赶忙道歉想挽回些局面,不过这李植却是表现得很是大度,面色一点都没变,颇让如枫喜欢,只见李植说道:
“无妨无妨,都指挥使大人兄弟情深,我等又怎能不理解。”
也不知道这点小插曲会不会让李植多想,毕竟很多官员对于面子一事还是十分执着的,接着介绍都司诸位官吏时,如枫又见到了一个老熟人——副总兵解生,一晃上次见面还是在平壤之战,那时候如枫还只是个参将,而今一见,这解生鬓间已是微白,但一看就还是一员猛将。
如枫笑道:“解将军风采不减当年,咱们也算是一个战壕里出来的。”
要是以前他这么聊天解生肯定不会理他,但现在如枫是他的上官,上官如此说,很明显是在拉拢与套近乎,解生自然听得很是受用。笑着回道:“承蒙都指挥使抬爱,不过解某自认为还是尚能饭矣的。”
“哈哈,那最好不过了,我还指着横刀立马,唯我解大将军呢。”
接下来的大小官员如枫都不熟悉,也并无太多的留意,进了衙门中堂后,如枫坐在了上首,李植和解生坐在了两边开了个简短的“见面会”。
如枫笑道:“上任匆忙,接到旨意就立刻从京城出发了,要是再快点赶上驿站,那大家伙都容易把我当假冒的送到牢里去。”
也不知道这玩笑冷不冷,不过从现场的情况来看,大伙的确反应一般,看来有些现代的方法搬到古代还是行不通的。
他又说道:“在座的诸位在岁数上和官场上的经历几乎都是我的前辈,所以一些无关痛痒的话呢我就不多说了。”
之后如枫突然变了声色,颇有威严地说道:“我只强调一下,我来辽东不是来过家家,圣旨上写得很清楚,我是来打仗的,诸位,不论你们之前如何,我都没有兴趣知道,我只需要你们知道再过几个月便是入秋,到时鞑靼部肯定还会再次入侵,而这一次,我要集辽东之力与其死战,不成功,便成仁。”
如枫扫视着堂下众人,说道:“所以,于我来讲,生死已置之度外,那么,诸位,在我取得胜利或者战死之前,如若得知有人做出不利于局势之事,就别怪我李如枫不客气了。”
见面会后,如枫以舟车劳顿为由谢绝了李植等人的宴请,李植等人也没坚持,毕竟原本轻松的气氛被如枫破坏,大家一个个哭丧的脸这饭也没法吃,直到人散的差不多了之后,如枫这才嘱托骧龙卫的人把如楠叫回来。
这回两人才有机会好好唠上一唠,比之过去,如楠确是机灵了许多,这小子在会议结束了之后故意走的慢吞吞的,竟是猜到了如枫定会将他叫回去的想法,这还当真是让如枫刮目相看了些,还笑着说道:“哎呀,枫哥你人生地不熟的,肯定会把我叫回去了解情况的。”
“你小子,现在鬼精鬼灵了哈!”
玩笑过后,如楠倒是先问道:“枫哥,你初来乍到的,为什么上来就给大伙当头一棒啊,连我现在都知道有些人咱惹不得,你今儿咋还犯糊涂了呢!”
如枫笑道:“你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,你要知道非常之时当用非常之道,如今皇帝追得紧,我不可能再像在凤城的时候一点点积蓄力量了,时间上也来不及,我只有四个月左右的准备时间,到了九月,鞑靼必来,所以,让他们心里有数也是应该的。”
“那也犯不上招惹这些人吧。”
“哎,你且宽心,我这样做自然有我这样做的道理,而且,我也想通过他们把我今天说的话传到一些人的耳朵里!”
“嗯?枫哥此话怎讲?”
“到时候你就知道了。”
如枫打了个哑谜,然后说道:“先别说这个,你先和我说说辽东的情况吧,虽然你我在辽阳城长大,但对这辽东军镇和现有的情况我还是一知半解的。”
于是如楠向如枫详细说起了这辽东的现状。
辽东,九边之一,东起鸭绿江西岸,西至山海关西北,在册官兵九万九千八百七十五名,二十五个卫,其中九个卫建有防御城池,卫以下计有一百二十七所,设堡城一百零七座,关城十二座。 通过辽东的长城和各处城池碉堡,以点线结合的形式达到对辽东的实际控制。
纸面上的数据说完了,该说说现实了,自明中后期后,军户逃亡已是屡禁不止,作为与女真蒙古接壤最多的辽东情况最为严重,在成梁时,除去老弱病残全辽东可用战兵尚有五万左右,但自两次朝战多番抽调以及近年来与鞑靼蒙古愈演愈烈的交战损失,全辽可用战兵约为三万五千人,再去掉各地必要的驻守兵力,能够集中的最大兵力也就将将两万。
与兵力相比,军备的情况算好一些,毕竟年年与鞑靼作战,朝廷的粮饷发的还算到位,边军士兵的素质和装备,目前来看也还说得过去,说起这,就得感谢一下成梁和如松留下的底子了。不过这些都是相对而言,辽东虽为九边之首,但相比于明后期萨尔浒大败之后那样财政大幅度倾斜,甚至为了辽东之事专设辽饷,现在的辽东一点都不受重视。
听完了如楠的叙述,如枫面色凝重地说道:“看来真是难为大哥和五哥了,这么点兵力,守卫着偌大的辽东,还得随时防备着女真。”
其实如楠刚才在侃侃而谈的时候,如枫就在边听边想之前如松和如梅的处境,二次朝战刚开始时,朝廷先后抽走了一万骑兵,在这种情况下如松面对鞑靼部时召集了一万部队已是上限,到了如梅主政辽东时,驻朝鲜的部队还没回来,之前如松大败还至少损失了两千人,这样一来,如梅手中最多只能调动八千人,拿这么点人去面对鞑靼的三万骑兵,如枫不知道如果他处在如梅的位置上会是如何选择。倒也难怪,最后如梅会因畏敌不前被弹劾罢官了。
这么一看,如枫的情况倒是要好一些,毕竟在朝鲜的部队都撤回来了,手中的牌要好打一些。
提起如松,如楠很是哀伤地说道:“大哥死得好惨,连尸首都没有找到。”
如枫安慰道:“我来辽东,就是为了给大哥报仇,不是说了嘛,这一次,不成功,便成仁。”
安抚了如楠的情绪又了解了这些情况之后,如枫又问道:“我来的匆忙,对辽东的人事不太清楚,只知道来之前孙守廉暂代总兵一职,对于这位李巡抚,你了解多少?”
也难怪如枫忽略了这位李巡抚,因为这巡抚在之前并不常设,是从明清时期才开始出现的省级地方军政大员,最初以“巡行天下,抚军安民”而名,又称抚台。明代在宣德、正统以后,三司之间互不统属的局面使地方行政的运转极为不灵,行政效率低下。为应对这种局面,中央政府开始设置总督、巡抚这样的临时官员到各地方代表中央统一协调地方行政,试图对权势日大的地方文官集团形成一种制约。
巡抚一职刚开始为临时职务,后来逐渐长期驻扎地方,一年回中央汇报一次。在职权上,巡抚刚开始仅负责督理税粮、总理河道、抚治流民、整饬边关,后来逐渐偏重军事,并逐渐成为事实上的地方行政长官。
而李值所任职的辽东巡抚,是从二品衔,在辽东只能排在第三位,位于总兵和都指挥使之后。
(《大明会典·都察院》:正统元年,遣都御史巡抚,遂为定制,后加赞理军务)
听完如枫所问,如楠说道:“其实我对李植了解的也不多,去年因大哥阵亡,前任巡抚张思忠被罢免,不久朝廷便派来这个李值,听说是山西大同人,之前担任右佥都御史一职,这一年的时候,李植深居简出的,很是低调,因此外界对于他的了解知之甚少。”
“嗯,不管他是如何,别妨碍咱们的事便可。”
了解的差不多,如枫安排给了如楠一个任务,那就是代替他去凤城将妻儿老小接到辽阳,他本想自己前去,无奈实在走不开。
同时如枫还发出调令,将李承信、任国忠和冯孝誉那几个老兄弟全都调到辽阳,同时接到召集命令的还有董麟等一系列老部下和四千亲军,这一次,如枫赌上了所有身家。